冷水鱼身上长虫子了怎么办?
这个啊,我也有过,不过不是在你鱼缸里长的,是在自来水管里长的。。。 那还是好多年前了,我家水龙头流出的水是温的(当时没有加热器),然后在水龙头上出现了褐色的东西,类似胶水干了以后的形状,但是比较软,颜色很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就去网上搜索,有人说是青苔,有人说这是水管里的藻类,我也信了,于是拿着牙刷刷那些“青苔”,没想到越刷越多,整个水龙头都变成了褐黄色,刷了一下午,水龙头里面和上面的“青苔”都被我清理干净了。 后来过了几天,在另一个水龙头上又出现了同样的褐黄色“青苔”,这次我学乖了,没有直接用手刷,而是把抹布打湿以后擦,果然,这样不伤手。
再然后我就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我用洗洁精和洗衣液把布浸泡后擦洗了两遍,果然干净多了~~~~~太棒了!!! 可是不久之后悲剧再次重演,而且这次更严重,一个水龙头上面满满的都是这种褐黄色的分泌物,用洗洁精和洗衣液还有牙刷甚至钢丝球都试过了,毫无作用,这些分泌物就像是黏在了水龙头上一样,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彻底清除。
最后,我灵机一动,用了牙膏(不要问我为什么是牙膏,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可能有效果的东西了),果然,用清水冲洗几遍以后,那些难看的褐色部分变浅了,再用牙刷轻轻刷几下,竟然完全消失了!真的完全不见了哦~ 从此,我的水龙头华丽转身,变成亮晶晶的水龙头啦~~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呀~~~~
1、首先要确定杀虫对象,根据鱼体长度确定药物使用剂量。市面上出售的注射器杀虫针管,通常刻度以重量单位为标准,通过抽取空气计算杀虫药物使用量,而通常的杀虫针管只能够通过外观粗略的判断抽取空气的多少,无法精准判断抽取药物的重量。所以,如果想精准用药,需要借助电子秤进行测量。在无法借助称重工具精准称量的情况下,只能按照针管刻度粗略判断药物使用剂量。
2、注射杀虫药物。注射针管刺入鱼体的位置通常有:尾柄处、鳃盖后缘和背鳍基部。尾柄处注射药物速度快,但是对鱼体造成创伤较大,容易引起菌类感染,一般不太推荐使用。鳃盖后缘注射,创伤小,速度快,效果好,是注射杀虫药物的最佳位置。背鳍基部由于无法完全暴露,所以在注射操作上不如前两个部位便利,但是在某些无法操作注射鳃盖部位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注射背鳍基部。如果一个部位无法注射完杀虫药物,则可以分几次注射完成。
3、注射后的处理。注射完成后,需要用湿润的水草等包裹5-10分钟,之后将鱼放回原水缸。通常会在注射后10-20分钟内出现昏迷,然后20分钟内苏醒。苏醒后可以正常活动。3-5天后重新进行一次注射。如果一次即可完全杀灭寄生虫,请间隔15天后再进行一次注射巩固疗效。
注意事项
1、注射杀虫药物存在风险性,需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后才能进行实际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死亡。
2、注射杀虫药物的浓度通常为5%-10%,浓度高低可以按照虫害的严重程度判断,通常浓度低点,多次注射比高浓度少次注射的安全性更高,疗效也更好。
3、杀虫过程中出现昏迷的鱼体禁止喂食,喂食很容易导致鱼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