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不打疫苗可以吗?
不可以,而且非常不推荐不注射疫苗。 疫苗的作用是什么: 预防传染病 疫苗接种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于动物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起着决定性作用。
疫苗的作用机制是怎么样的呢? 大多数的疫苗是通过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来发挥作用的,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接种到体内后,疫苗中的病原微生物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又可以进一步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这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也就是只有病毒或细菌特定类型的抗原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对应的抗体,而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又能结合这些特定的病原体,使它们无法侵入细胞,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虽然很多宠物在接种疫苗之后,机体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抗体并不是唯一的保护性成分。 很多抗体的功能是不表达或者低表达的,这时候细胞的免疫记忆就会产生作用了。免疫记忆指的是以前感染或者接种疫苗产生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在体外大量增殖并且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从而产生新的抗体或是分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以实现对抗病毒的保护作用。 但是如果狗狗没有注射疫苗,那就没有办法获得上述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因此未接种疫苗的狗狗,一旦接触病毒,患病的概率远远大于已经接种疫苗的狗狗。 由于犬瘟热、细小病毒的病死率很高,过早淘汰幼犬导致经济损失,所以不建议冒此风险不进行疫苗接种。
宠物疫苗,是用微生物或者微生物的毒素、代谢产物,经过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品。注射疫苗的实质是给宠物注射经过人工处理的少量病原体(细菌或病毒),注射后,宠物体内会产生抗体,在再次遇到入侵者时,就可以迅速消灭病毒或细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没有注射疫苗的宠物,由于体内缺乏相应的抗体,一旦接触患病宠物,就非常容易患病。
为什么要反复注射和加强注射?
由于宠物对疫苗的应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宠物在注射第一针疫苗后,并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这就存在患病的可能,因此注射了疫苗也应当尽量避免带宠物接触其它陌生的动物(尤其是患病的动物)和尽量避免外出,直至完成全部疫苗注射。有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神经组织中,产生抗体的细胞(B 淋巴细胞)很难到达神经组织,对进入神经组织中的病毒发挥不了作用。而某些脑病,病原体主要存在脑脊液中,脑脊液一般也不能与抗体接触,所以注射疫苗有可能对某些疾病仅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不能完全避免该病的发生。
另外,由于对抗体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深入试验,如抗体的消退时间、抗体消退存在个体差异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定论,所以出于安全考虑,一般建议根据疫苗厂家的要求进行加强注射。
泰迪怎样做疫苗和如何打疫苗
宠物在出生的时候,是存在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即母源抗体,这个抗体可以保护小宠物免受疾病的侵害。母源抗体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是胎儿时期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二是出生后通过吃母奶获得。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种类抗体差异等因素,我们无法准确确定宠物体内母源抗体的滴度和抗体消退的时间,所以不能准确的确定首次免疫的时间。目前一般认为,在 7 日龄前后,母源抗体尚高,此时接种疫苗无法使宠物产生抗体,所以首次疫苗接种一般从 6 周龄开始。由于母源抗体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而且确实有少数的宠物在 6 周龄时,体内仍有较高滴度的母源抗体,所以在 6-8 周龄时进行的 2 次初始免疫间隔应当为 2-3 周,而不是 15 天,更不是 10 天。
对于以前从未注射疫苗的宠物,一般应当分针进行初始免疫,两次注射应该间隔 2-3 周。完成全部的初始免疫后,间隔 1 个月左右应该进行一次加强注射,以后根据疫苗厂家的要求进行加强注射,一般为每年一次。现在也有研究认为,部分病毒性疾病注射一次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可以达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可以根据抗体监测的情况,适当调整免疫间隔时间。